传承“甜蜜”事业 振兴乡村“蜂貌” ——访咸宁市蜂业协会会长金海波

发布时间:2022-09-15,浏览量:14058

通讯员 叶和平

蜜蜂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。它勤劳勇敢,不畏艰辛,终生采花酿蜜,传播花粉,愿将自己的劳动果实无私地奉献给人类。在咸安区桂花镇有一位与蜜蜂有着同样品格和精神的人,他为咸宁的乡村振兴事业默默奉献着,他就是湖北省咸宁市蜂业协会会长金海波。 


 


传承家业结“蜂缘”

今年36岁的金海波,出身于养蜂世家。在家庭传统养蜂的熏陶下,他从懂事起就开始接触养蜂。2008年,怀揣着对养蜂行业的热爱,金海波回乡发展养蜂产业。作为家族第三代养蜂传承人,受爷爷及父亲的影响,从上辈手中接过接力棒,前期养了几年意蜂,现在主养中华蜜蜂,又名中蜂,是我国蜜蜂的当家品种,具有抗蜂螨和采集力强的特性。


为了更好地发展推广养蜂产业,2017年,他投资50万元建立了咸宁幕阜山养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,基地的主要特色是蜜蜂养殖和苗木种植,通过蜜蜂生态养殖,形成以花养蜂,用蜂授粉,农业增产,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。



金海波说,咸宁有独特的天然资源优势,为了推动这一“空中农业”得到健康快速发展,我们组织协会把中蜂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来培育,引导村民在房前屋后开展养蜂,让中蜂养殖成为群众致富、乡村振兴的“甜蜜事业”,倾力打造朝阳产业。

 

创新经营引“蜂向”

为了养好蜂,金海波刻苦钻研技术,花钱订阅各种养蜂的报刊书籍,并参加华中科技大学承办的湖北省农业产业领军人才班学习,苦心钻研养蜂技术,先后学习植物学、昆虫学、气象学、土壤学和各地的风土人情知识;还专程赴北京拜访了刘富海教授,求教养蜂产业出路,探讨解决良方……

针对脱贫户的养蜂技术欠缺问题,他亲自上门帮助调脾、换王;对巢虫危害的蜜蜂,他亲自上门放置巢虫片,避免其危害......


“听了金会长的技术讲解,我掌握了许多实用技术,比如以前保温的遮盖物要注意稀密,巢脾要怎么放置等,对我以后的养殖有很大的帮助。”来自通城的脱贫户、蜂农胡兴财说。


根据咸宁气候特点和蜜蜂特性,金海波积极寻找本地金黄色、黑色两个品种的蜂种培育优化。针对传统中蜂蜂箱结构为单区单层,蜂蜜、花粉、幼虫在一张脾上,不但蜂蜜产量低,而且割蜜摇蜜容易把蜜蜂幼虫和水蜜摇出来,影响蜂蜜品质。金海波通过技术革新,改变蜂箱的结构,由原来的一个区改为现在的一大一小两个区、大区蜂脾为纵向,小区为横向,巢门由原来的一个面进出改为现在的3个不同方向的巢门,蜂箱结构由原来的一层改为多层继箱、双王饲养,更适合中蜂习性,便于幼蜂孵育,蜂蜜封盖成熟快等特点,达到子脾上无蜜,蜜脾上无子,割蜜摇蜜不伤蜂,蜜蜂群势强,蜂蜜产量高等优点。由此,收获了一大批蜂农粉丝,并去年向全国蜂农推广5万个新型专利蜂箱和两个蜜蜂品种,以此来增加蜂农收入。


作为蜂业协会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?身为一名党员和咸宁市蜂业协会会长,金海波一直思考的问题。在咸宁市乡村振兴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,咸宁市蜂业协会以蜜蜂为纽带,结合湖北省农业十大产业链,发展多种业务,为咸宁农高区猕猴桃、油菜授粉、中药材授粉、莲藕授粉、水稻授粉、茶叶授粉、通城油茶基地等农作物授粉,不仅收获蜂蜜和花粉,更创造了社会效益。在保护环境、种养立体循环、推广新的养蜂工具与技术、育种保种、创新“两线”营销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“幕阜山立体种养”经营模式。


铸塑品牌兴“蜂业”

在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,协会率先向市慈善会捐款,克服封路困难,为全市蜂农送66吨蜜蜂过冬饲料,保住了蜜蜂,稳住了人心,同时还积极参与基层疫情防控、志愿服务、心理疏导等工作,为咸宁战“疫”作出贡献。 2021年咸宁市蜂业协会被评为3A社会组织;2021年6月,咸宁市蜂业协会成立科技志愿服务队,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,先后服务20多场次,为300多户蜂农提供技术支持辅导,实地手把手传授科学养蜂技术,提高蜂蜜产量与品质,户均增收超10000元。


数据显示,全市养蜂户近2100余家、从事养蜂产业链人员约6000人,养殖蜜蜂已超过14万箱,年产蜂产品4000余吨,产值近2亿元,具有巨大的产业发展潜力和前景,呈现蓬勃发展之态势。


金海波注册了“幕阜山”蜂蜜品牌,制定了蜜蜂养殖标准和蜂蜜收购标准,利用幕阜山天然的蜜源植物和种植的药材蜜源植物,生产了适合当前男女客户便于携带的“幕阜山”牌蜂蜜,还与岳阳明贡蜂业加工厂、宜昌聚农蜜芳有限公司、扬州春祥蜂业公司等公司开展合作,同时通过农村电商、在外乡贤、结对企业等多渠道对外销售,为全市蜂农卖蜜难解决一大问题。


在谈及今后的愿望时,金海波说,咸宁有一千多年的养蜂历史,整理先辈传统养蜂文化,想出版一部《咸宁蜂业志》,将咸宁的养蜂事业推向世界,让更多的农民兄弟通过蜂业致富,让蜂产业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“甜蜜”力量!

图片更多

推荐更多